前不久,2017 年的诺贝尔生物学 / 医学奖颁给了 3
位美国科学家,他们研究的是「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」凭借该研究,3位科学家总共获得900万瑞典克朗(约740万RMB)奖金。其实,本届诺尔贝生物学/医学奖研究成果,最接地气的解释就是:不!要!熬!夜!确实有不少研究发现:如果长期生物钟絮乱会带来很多慢性病,甚至是癌症

早在 2007 年,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已经把「熬夜倒班」定义为 2A 类致癌因素,和大家熟悉的红肉、滚烫饮品等因素属于同一个类别。
当年有 8 个大规模研究生物钟和患癌概率的研究,其中 6 个都发现不规律作息会增加患癌风险。
总之,目前有很多研究发现,经常熬夜能增加发病风险的癌症很多,包括:乳腺癌、肺癌、结直肠癌、前列腺癌、胰腺癌、白血病、卵巢癌....几乎涵盖了所有癌症类型
熬夜是 2A 级致癌因素,就是说「很可能致癌」。如果你较真(或者经常熬夜想找借口)肯定会问:为什么不是100%致癌呢?
因为流行病学研究,永远只是说明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。熬夜只能是2A类致癌因素,很难升级成为1A类,因此关灯后就不要玩手机了
与此同时,网上出现了一种说法:看,诺贝尔医学奖都说了要规律作息,看来晚上不睡觉影响器官排毒,还真有道理
在此需要强调的是:规律的作息不等于简单的早睡早起,所谓的【器官定时排毒说】还是瞎扯
每个人的生物钟受到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影响,有很大区别,身体不会一定在某个时间做某个固定的事。如果你习惯【晚睡晚起】或者每天只睡5-6个小时,但仍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,可能都是正常的。
西安中天生物学者表示,生物钟紊乱增加的癌症风险并不是很大,显著低于抽烟,喝酒,二手烟,肥胖等。如果某个影响因素增大了一些风险也不用恐慌,大家要做的就是:多做那些降低患癌风险的事情。首当其冲的就是要避免的频繁改变生活和睡眠节奏,导致生物钟絮乱,其次,如果非熬夜不可,请尽量戒烟控酒、均衡饮食,这样可以减少负面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