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不是药神》从点映到上映,短短几天时间票房已达13亿,从而也激起了用药难、用药贵的全民关注热议话题,一边是被电影塑造反派形象的外国药企和医药代表,一边是为了生存而异国求药的癌症患者,最后是国家药价谈判、医保目录、抗癌药零关税。在整部戏剧中,中国的仿制药几乎完全缺位
根据调查结果显示,一些进口药在中国市场的定价全球最高,除了专利药要在专利保护期内通过高定价收回研发成本之外,还有各种隐性成本,即即便如此,也掩盖不了很多专利药悬崖背后,在中国市场价格下降仍然有限的问题
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,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在中国仿制药企业。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并不复杂的经济学原理。在市场经济之下,抗癌药供不应求,处于卖方市场,卖方自然有极强的定价权,只有当市场上,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增多,供过于求,这一产品的价格才可能对消费者友好。
而本土药企生产的仿制药,在一致性评价以前,在医院市场占据的市场份额一直不高,当然,我们不排除原研药的超国民待遇如一品两规政策的影响,但是,仿制药本身的质量效果是不是过硬也要打一个问号。
中国仿制药既不能在效果上和原研药保持高度的一致,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在印度仿制药面前也不值一提,怪不得,在这场全民讨论之下,存在感如此淡薄。由此可以看出,在任何一个药品市场,仿制药在满足患者需求,保证药品可及,降低药品支出上都具有重大意义